免費論壇 繁體 | 簡體
Sclub交友聊天~加入聊天室當版主
分享
Board logo

标题: 【天下·朱颜纪】论坛背景 [打印本页]

作者: 朱颜纪    时间: 2015-3-17 15:21     标题: 【天下·朱颜纪】论坛背景

◆天下·朱颜纪◆时代背景



      时晏主天下,建都苍淮。分封诸侯,约誓未见烽火不入帝都。自此天下跌宕沧桑,历尽人世聚合,浸遍英雄血泪。

      史书有云,大晏四百年历史,最著歌风雅在永昌朝,时帝都政治清明,诸侯休养生息,蓬勃发展;最成就雄才在天启朝,值大晏北伐蛮夷,诸侯国应诏出征,将才辈出;最堪求筹策在熙和朝,恰帝都实力雄厚,制衡诸侯,收并势力;最末路悲歌在景炎朝,乃大晏末代,诸侯乱政,天下四分,乱世自此而起。

      我们的故事,发生在大晏永昌朝

作者: 朱颜纪    时间: 2015-3-17 15:21

◆天下·朱颜纪◆朝堂背景




      
  大晏永昌朝,帝都兵力繁盛,以宽刑薄赋养天下。虽各诸侯国齐、楚、韩、梁、晋、姜,拥兵甚众,概不能与之论。


      晏高祖厉敬,昔为周朝晏侯。周朝末年,少主即位,太后司马氏及外戚一党把持朝政,苛政当道,民不聊生。各路诸侯不堪外戚乱国,纷纷揭竿起义,结成义军,号称勤王。晏侯厉敬为其一。      厉敬以三千兵甲起事,文仰卧龙萧谊,武仗良将赵大钧。依萧谊之言,显微于诸侯之中,得以保存实力;暗中收兵买马,至起义末期,晏军扩至五万之师。


      历七载,司马氏降。皇室衰微,义军首领李亦昌入主苍淮,自立为大帝,各家诸侯多有不满,情势一触即发,终是爆发七王混战,史称庚寅内乱。厉敬称病,避居奉天,七王多嗤其不勇。义军瓦解,各家诸侯为利倾轧,登基不足百日的李亦昌死于战乱之中。而后更有五王争相入主帝都意挟天子以令诸侯,或死或逃,元气大伤,唯韩、魏两家尚存一息。


      厉敬奸狡,占尽时机。于韩、魏二王对峙不下之际,以劝和之态,介入其中。灭魏降韩,问鼎苍淮。


      周哀帝十七年,群臣上书力请厉敬登基大统,敬却之再三,未果。遂顺应天势,拟于百日之后行登基大典,问鼎天下。周哀帝闻之,惶惶无措之下,自缢殉国。周朝历三百余载,止于此。


      逾月,高祖崩,盖积年心力劳碌,吐哺天下故。顿风云骤起,人心涣散,局势动荡不安,转瞬即有分崩离析之态。


      高祖之子,名曰长川,拜萧谊之言,仰赵大均之助,肃诸臣、清宵小,力挽狂澜于朝夕之间。

   
     永昌元年正月,厉长川一统六合,登基称帝,定都苍淮,始创晏朝,取海晏河清之意,故后史皆以其为开国之主。另追封先考为晏高祖,葬泰陵。年中议功论赏,分封六路诸侯,乃齐、楚、韩、梁、晋、姜,各领属地,未见烽火不入帝都。萧谊、赵大钧各封太傅、太尉,位至高权至盛。二人一文一武,辅佐君侧,迄今共事二十余载,时称将相和再世。




     永昌二年晓春
,萧谊病重,自知不久人世。遂于病榻上拟书,论天下势,进安国言。上亲往探之,与萧谊独处密谈,出萧府,默然涕泣。不日太傅萧谊卒,今上感其一生无妻,尽忠朝堂,朱笔泣诏,追谥为文忠公,配享太庙。



     永昌二年孟夏
,诏遣礼部主客司员外郎傅闻止出使北夷。傅闻止者,少时为今上之伴学,上尝言待其有手足之谊。其人有博闻强识、针砭时弊之才,上欲委以重任,太尉数以其阅历浅薄,锋芒毕露为驳谏,乃累迁至礼部主客司员外郎。



     永昌三年仲夏
,户部尚书沈慕、户部郎中薛棣恺、太仆寺卿霍珐联名弹劾光禄卿程杰祺,书陈其之三过,直指其鬻官欺君,庇纵下属,徇私枉法。上震怒,着廷尉法办。逾三日,赵太尉于紫宸殿与上手谈,相谈似欢。次日廷会,上斥程杰祺治下不力之失,罚俸半年,诫沈、薛、霍三人见风起浪,当自省之。程氏一案就此囫囵作结。



     永昌四年孟春
,百废俱兴,上拟行科考,广募才干。于廷会感慨当日萧太傅病榻前尝举荐傅闻止可堪庙堂。遂当即下诏召傅闻止回朝。太尉等人垂首称是,未有他言。



     永昌四年季春
,上检阅校场试炼,中有一人出类拔萃,问曰乃名裴言。逾几日,吏部尚书阮康举荐中城指挥司,言乃忠武公门生,上宣见之,正是裴言,遂擢步兵校尉。忠武公者庞叔业,乃旧晏名将,麾下风旅营以骁勇著称,苍淮攻城战中敢为先锋军,破城引兵,无一人生还。大晏既立,上感其忠义,追封“忠武公”。



     永昌四年季夏
,诸侯姜国乞结姻亲,姜国者,其祖尝乃前朝大贾,为众诸侯国最殷丰不过。上纳众臣之谏,欣然允之。遂遣新任步兵校尉裴言至姜境迎亲,月末归。



     永昌五年晓春
,傅闻止归苍淮,帝喜甚,一日三迁,后纳沈慕之谏擢中书侍郎。参议朝廷大政。



     永昌五年孟夏
礼部右侍郎郑延上奏,劾宣威将军白谨护归北夷使队途径青州期间,收受青州通判周鸣贿赂,沆瀣一气扰民滋事,致青州百姓怒不敢言。上着青州知州梁有道协督察院彻查。



     永昌五年季夏
诸侯韩国旧韩余孽揭竿反晏,集结兵马近十万挺进苍淮。韩国者,尝为高祖厉敬所降,后废其主,扶植旁系为君,废主一系史称旧韩。晏初兴,风旅营既殁,唯赵家军可用,旧韩兴兵,上问策于赵太尉,太尉语焉不详,只言忠君,不言发兵。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月中,青州知州梁有道密报白谨一案已略有眉目。帝回梁有道暂压不宣,静待时机。逾几日骠骑将军赵大钰自请领兵,挥军征韩。帝令白谨、裴言为其掠阵先锋,三人于葭明关首战大捷。晏军攻势愈烈,一鼓作气灭旧韩主力于韩境,捷报传来,帝命赵大钰力剿残余,尽灭其枝。



     永昌五年孟秋
帝意为风旅营建长存碑,以奠英魂,礼部左侍郎林季知朝上谏言:为国捐躯为军伍职责,若皆以建碑邀功为范岂不为胁君耶?闻止出而对曰:若建碑即可得忠心,臣宁为大晏一生筑石。今立长存碑,意不过彰示君恩深厚,长念风旅功绩,时忆立国艰辛,以示后人尔。帝止二人对峙,命闻止主理此事,裴言协建。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月中,风旅长存碑建成,帝后携昭容华,并百官同往祭奠,帝于碑前誓曰:诸将之志,与朕同心,冥冥九泉,必将不负。后归朝堂,问策于众臣,意以裴言为帅,纳先烈之后,重建风旅,一时朝中非议四起,赵派反对之声尤高。



     永昌五年仲秋
,帝命裴言建新风旅营,招纳人才不拘门户,布衣百姓皆可通过验核记入军籍;又令扩充金吾卫,以风旅先烈之后优先,广纳仕人子弟。


永昌五年季冬,风旅营既建,擢裴言镇国将军,掌风旅。金吾卫扩至十万人,分戍晏宫、上阳、祖陵、旧晏王宫等王室所在。命裴言兼领金吾卫卫长之职。赵太尉屡谏无果,忠武公一族一时风头无两。



永昌六年仲夏,太尉赵大钧、骠骑将军赵大钰、光禄卿程杰祺、礼部左侍郎林季知、上林苑右监正王知仁等纷纷称病怠政,傅闻止、郑延等劾曰:“上不能匡主,下亡以益民,岂非尸位素餐耶?”太尉闻之,次日抬病榻于廷上,斥宵小之辈别有用心,帝笑而慰之,责傅、郑二人危言耸听,感慨赵、程、林、王长年伺政劳心劳力,故嘱赵氏军务暂由裴言代理,而程、林、王等文职则由傅闻止选觅良才交接,以令此三人荣归故里安心调养,长享俸禄。



永昌六年季夏,擢郑延光禄寺卿,徐少峰礼部左侍郎,顾钧良上林苑右监正。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月中,帝以彰君臣相惜之故,命裴言着金吾卫护程、林、王归乡,并为恤三人伺政之功,旨令金吾卫为其戍院十年,赐享天家恩惠。



     永昌七年仲春
,晏宫翻建时,虽则姜国鼎力援贡,仍国库有虚,帝纳众臣谏,意欲裁军,遂令于秋季阅兵演武,优胜劣汰。旨下大晏各军皆勤操苦练,摩拳擦掌,欲比高下。



永昌七年孟秋,苍淮城外拉开演武盛幕,其中赵家军、风旅营、金吾卫最为人瞩目。半月较量,赵军渐落人后,风旅营、金吾卫愈战愈勇,不分伯仲。



永昌七年季秋,大晏裁军十万,七万为赵军,赵太尉亲交虎符于帝,并乞致仕归旧晏,上悯而不允,封柱国公,享亲王待遇。



永昌七年季冬,赵后薨,举国同悲,帝令天下素服三月,以寄哀思。



永昌八年仲夏,赵太尉病逝,帝亲往悼念。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月末,骠骑将军赵大钰因旧疾复发,恳请致仕,帝允所奏。



   永昌八年季夏
,宣威将军白谨以年事渐高,治军无力为由上书致仕,帝准。




永昌九年季春,帝北巡,郑延、裴言随行,经徐州见冯义骅,帝忆其昔年随赵军出生入死为旧晏征战,慨叹峥嵘岁月,冯义骅亦不避言赵,与帝共忆,且言有生之年愿再为大晏奋武,帝惜其才而赠之一联:英名得万民钦敬;威力当四海传扬。并笑言徐州乃重镇,巡抚一职舍冯卿其谁。



永昌十年孟秋,帝为选拔参政良才,着令除科考外,另开政论博士科,由傅闻止主持,调青州梁有道协理,按律擢傅闻止为中书令,梁有道为资政殿大学士。



永昌十年仲冬,经选,政论博士科取前三名良才入仕,擢首甲苏桓为中书省右司郎中,次甲陈闵时为吏部考功清吏司郎中,唐恭为礼部主客清吏司郎中。此三人傅梁各有偏爱,遂傅闻止收苏、唐为门生;梁有道收陈为学生。



永昌十一年仲春,户部尚书沈慕病逝,其子沈涯写信发丧,帝见其文采斐然,字迹潇洒,约而见之,果然谈吐非常,见解出众,话间又忆及沈婕妤,帝直言心有愧意。后擢沈涯为翰林院侍讲学士。


永昌十一年季春,经查乔宝林为旧韩细作,帝怒而赐死,并令裴言领兵协理韩国主剿灭余孽。裴言雷霆作风,亲驻于韩国境内,一年内将韩国余孽窝藏点一一破获。




作者: 朱颜纪    时间: 2015-3-17 15:21

◆天下·朱颜纪◆后宫背景





              永昌元年正月,厉长川一统六合,登基称帝,定都苍淮,始创晏朝。元妻赵氏封后。天下初定,帝行节俭之举,不欲兴土。遂居旧周宫宇。

              永昌二年晓春,上莅游礼部主客司员外郎傅闻止宅,遇其嫡妹,但觉容姿清丽,慧婕庄静,心悦之。择日诏封容华。次月,旨令傅闻止出使北夷,历三载始归。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永昌二年孟夏,今上册前朝哀帝之女卫氏为妃,赵太尉领群臣跪谏无果,于殿前痛斥卫氏妖姬,乃不祥之人,涕言:“太傅已西归,孰可正君侧。忠言逆耳,帝心不挽。”上愠怒不发。赵后出而训示曰“家事何须外人言,列位见逆未见忠。”众臣聆之惶恐而散。

              永昌二年季夏,后得孕,上甚喜,于长乐宫西兴建白薇苑,一应制式均仿旧晏国赵宅,以解赵后思乡之情。

              永昌二年孟秋,霜重风疾,赵后本不惯苍淮湿潮,有孕在身更数觉不适,不过半月,太医院诊证胎死腹中。帝后悲恸难当,赵后于此一病不起,疏管后宫,懒怠交际。一时内闱萧索,人心戚戚。

              永昌二年仲冬,上与傅容华于紫宸殿对弈,恰内务司问询除夕夜宴事宜,帝念及赵后,欲简而化之。傅容华机敏皎慧,自荐为上分忧,协理夜宴事宜。上笑而允之。同月,上留宿卫妃处,中夜其殿有银瓶乍崩之声,俄而帝出,色愠。宫人皆道卫妃失恃,但至月余,虽帝少至,然赏赐一如从前未有中绝。或有言曰帝怜卫妃倾城容姿不忍弃之。

              永昌二年腊月,除夕宴会,所陈所用,宴殿布局,花草饰物,入口馔珍,映目歌舞,均系旧晏故景。赵后观之,感念帝之用心良苦,自省自愧,重振心绪。上由是愈厚傅氏,晋贵嫔。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永昌三年仲春,花朝节赵后宴请后妃及朝臣女眷,户部沈慕之女沈氏于镜月洲偶遇今上,沈氏美艳容色打动君心,遂纳之为嫔,赐封号“悦”。悦嫔入宫,盛宠一时,几欲盖过卫妃。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永昌三年仲夏,悦嫔得孕,上予太医院悉心看顾。赵后破格允其迁居主殿安养。月中,悦嫔游镜月遇卫妃,不慎落水。赵后问责于卫,卫倨傲不受,后帝获知,斥卫妃不恭不顺,禁足三月。悦嫔所幸无碍,因受惊而体虚,帝愈重之。月末其父朝堂遭诫,悦嫔忧心不已,帝遣傅贵嫔为之宽解安慰。宫中老人有言:此为赵后、贵嫔设计卫妃故。盖为流言,不可为信。

              永昌三年仲秋,卫妃解禁,不朝帝后,不问定省。上亦不顾,任其生灭。

              永昌三年孟冬,傅贵嫔与上同游镜月洲,谈及幼年与兄长闻止赏梅戏雪之乐,上颇有感怀,诺必予其一方疏影暗香。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永昌四年正月,上偶经永安柔仪殿,遇卫妃,话及前朝旧事,遽然方察其容色不若往昔,眼底锋芒亦不复以往。怜甚幸之,由是复宠,恩荣更胜昔日。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永昌四年仲春,悦嫔诞女,乃皇长女。初为人父,帝甚爱之,赐乳名明珠。晋沈氏婕妤,沿用封号。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永昌四年晓春,镜湖洲兴土木,辟园林,植幼树,乃上为傅贵嫔作梅园一方。因梅树自旧晏引之,赵后意此铺张,尝劝之阻之,上执意为之,赵后不悦。傅贵嫔得闻,亦婉谢之,上曰:“付卿一诺,必履践之。”遂梅园终成。

              永昌四年季夏,诸侯姜国乞结姻亲,上纳姜国主长女百里郡主为昭仪,一应份例参同淑媛以示亲厚。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同月,因后宫空虚故,赵后荐宣威将军白谨长女入宫,言白氏女虽出身武将世家,但知书达理,兰心蕙质,为帝都名媛之范。上允而纳之,封嫔,赵后赐“婉”为号。

             永昌四年季秋,赵后感染风寒,盖因当日小产故,体质柔弱,流连病榻不起。后宫新纳二妃,凡事无人料理。上嘱后安心将养,勿须操劳。同月,晋卫妃为夫人,为其重修永安宫,兴新殿雎淇,并令赵后暂交凤印,命卫夫人掌阖宫事宜。赵后拒之,直言不妥。上慎思之后,着命傅贵嫔代掌凤印,主理四宫。

             永昌四年腊月,除夕夜宴,上念傅贵嫔掌理后宫之不易,再三褒之,晋淑媛。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永昌五年晓春,赵后病体少适,意回掌凤印,上着其安养妥当不迟。逾几日,赵后谏言:“今上二十有三,然则膝下子嗣单薄,纵为社稷故,亦因充掖后宫,绵延皇嗣。”上允之。着卫夫人、傅淑媛操办一应举选事宜,再嘱皇后体弱,从旁监理即是。

              永昌五年孟夏,凡所大晏帝都政务所辖官宦女子,年满十五岁者,皆须入宫待选,自此不得私自婚配。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永昌五年仲夏,首批五女晋封,中有叶氏,上尤怜之,频召幸。月半,婉嫔白氏于蓼花汀一曲博帝心,始与叶分宠,二人承恩,宫人趋之若鹜。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永昌五年季夏,傅淑媛书订新宫规,自称谓、服饰、份例起逐一新拟,并令阖宫遵行,有过即改。月中,韩患既除,卫夫人、傅淑媛请旨复启选秀事宜,帝准。月末,秀女复入宫遴选。韩主畏惧因旧韩连坐,血书罪己管辖不力,自陈忠心,上贡金银、珍奇不计,另献美一人,帝见之大悦,收于后宫。讨韩大军凯旋,帝为赵才人庆生,席间晋其为恭嫔后离场,后召幸与会韩国乔氏,晋美人。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永昌五年孟秋,帝与卫夫人午后独处雎淇殿东偏殿,所谈不知,而后命杖毙夫人亲侍杨得意,并下旨令卫夫人不得面君,凡圣驾所至,皆须退避。逾几日,娘子汤氏得孕,晋贵人,傅淑媛调汤贵人迁往雎淇殿东偏殿入住。 月中,风旅长存碑既成,晋昭宝林庞氏为昭容华,伴帝后同往祭奠。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永昌五年仲秋,帝后携后宫众妃游居上阳。仲秋佳节,阖宫大封,诸妃皆有所晋。贵人叶氏得孕,更晋嫔位。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永昌五年季秋,叶嫔于在水一方被人推落水中致滑胎,帝震怒,命傅淑媛详查,后帝于明珠与乳母处得知乃悦婕妤所为,傅淑媛亦自悦婕妤处搜获叶嫔所见行凶者衣物,帝痛心疾首,令悦婕妤禁足候审。是夜,悦婕妤饮鸩自裁,传为畏罪自杀,亦有人言悦婕妤之死另有蹊跷,盖不能知。月末,帝下旨回宫。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永昌五年仲冬,叶嫔失子后郁郁寡欢,一蹶不振,帝数劝无果,渐少幸;夫人卫氏不得见君,亦无幸。阖宫唯美人乔氏独获隆宠,风光尤盛。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月中,因百里昭仪引荐,帝于镜月洲夜见娘子顾氏,惊为天人,遂幸之,晋美人,与乔氏分宠,乔美人心自不甘,数与顾美人言语不和,帝闻之笑曰:美人心系朕故。遂不责二人,反愈厚之,同晋宝林。
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永昌五年季冬,帝命傅淑媛教养明珠,并再三旨令阖宫不得于公主面前提及其母之罪,不得因母罪轻怠公主,足见怜爱。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永昌六年孟春,顾宝林枕席之间言及偶遇夫人为帝祈福,帝起怜意,遂往雎淇探之,二人和好如初。后帝叹言顾氏颇识大体,甚善慧,晋嫔位,赐号丽。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永昌六年季春,丽嫔有孕,帝喜,晋容华,延封号。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永昌六年仲夏,汤贵人诞女,帝名之为柔仪,晋汤氏嫔位。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永昌六年季夏,傅淑媛得孕,晋妃,赐号端。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永昌六年孟秋,卫夫人截获汤嫔书信,所书皆为夫人日常起居、言辞行举,夫人怒斥其人心怀叵测,更严刑逼其供出收信何人。刑讯期中傅淑媛赶至拦下,言道处置宫妃乃己之职,遂将汤氏暂押寒桐宫。月中,汤氏误食夹竹桃叶暴毙,因人证已失,故此事难查,傅淑媛遂命重整掖庭局,督查各宫份例去处,以防此事再发。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永昌六年仲秋,因晏宫翻建,帝携后妃往上阳小住。
             中秋家宴上冯嫔献艺,帝甚悦之,晋容华,席间又感念柔仪公主尚幼,遂即下旨令冯氏养之,并言冯容华庆育名门,懿德高风,当为柔仪之母,教养看顾。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永昌六年季冬,丽容华诞女,帝名之为芳仪,晋顾氏婕妤,延封号,赐居兴德主殿。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永昌七年仲春,晏宫修成,帝与众妃迁居入住。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永昌七年季春,端妃诞女,帝名之为妙仪,晋傅氏夫人,是为傅夫人。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永昌七年孟夏,霍宝林得孕,晋嫔。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永昌七年孟秋,帝携昭婕妤庞氏同往苍淮城外启演武盛幕,昭婕妤自告奋勇为帝校场试兵,帝笑而允之,曰:得此巾帼,朕之乐事!即晋贵嫔以资奖赏,延封号。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永昌七年仲冬,王才人得孕,晋贵人。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永昌七年季冬,赵后病笃,帝尝往探之,后泣曰:臣妾一生无所求君,唯愿君顾念妾情谊之挚,苟全赵氏。帝悲而允。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月中,赵后薨,帝令天下素服三月,以寄哀思。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永昌八年孟春,霍嫔诞子,帝大喜,笑言为大晏立一大功,名之为珩,破例令阖宫宴庆三日,晋霍氏为婕妤,封号敬。尝有人言帝为晏立功一话,或指皇后无嫡,长子为尊,可成储君。由此霍氏地位陡升,帝对其亦愈厚之。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永昌八年仲春,叶嫔于镜月洲遇明珠乳母抱衣泣涕,心疑而借衣细观,察觉此衣非当日行凶者之衣。
             月中,昭贵嫔与叶嫔闲话道出见恭嫔婢子夜入棠苑拜祭已故悦婕妤沈氏,庞叶二人心觉有异,私讯赵婢,婢子愧惧,道出惊人内幕,直指恭嫔与人合谋诬害悦婕妤,并令婢女毒杀婕妤。 庞叶上禀傅夫人,夫人夜呈于帝,帝惊怒不已,夜审赵嫔,赵氏先时矢口否认,待婢子呈上行凶者衣物与叶嫔认证时,赵氏忽而发狂笑泣,供认不讳,末了言道皆自己一人所为后再不言语。帝念赵后故,除其嫔位,贬为庶人,命永居寒桐以终老。月末,追封悦婕妤为妃,帝另拟逝号怀,是为怀妃。因纠察真相为悦洗冤故,晋庞氏昭媛,延封号;晋叶氏为容华。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永昌八年仲夏,小赵氏自戕于寒桐宫,留遗书曰:皮之不存毛将焉附。傅夫人闻之,令人裹其尸草葬于苍淮西山了事。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永昌八年季秋,王贵人诞子,帝名之为璋,晋王氏为嫔。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永昌九年仲春,百里昭仪得孕,晋淑容。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永昌九年孟秋,帝北巡归来,往各宫探望,见柔仪公主粉玉可爱,乖巧甜美,盛赞冯容华教女有则,褒赐封号惠。
            月末,王嫔携子于镜月洲遇百里淑容,因小儿哭闹惹百里不悦,二人发生口角,百里直言王嫔为赵氏旧系,不过傍子苟活。王嫔不忿,奏禀于傅夫人,夫人虑及百里身孕,未作处置。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永昌九年仲秋,百里淑容中秋夜宴后忽血崩滑胎,经太医诊治,为中毒之象,且毒气深入,日后难孕。百里悲恸难当,长跪紫宸殿外,帝怜而愈怒,着人阖宫纠察,后于王嫔处查获毒药,怒而赐死。二皇子璋交由昭昭媛庞氏教养,并下旨二皇子即视庞氏为生母,令阖宫上下自后不准再提王氏其人,违令者不论缘由斩立决。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永昌九年仲冬,百里淑容失子后愈发乖戾,凡所提及二皇子,其人必愠,帝怜而不责,傅夫人亦有意回避不理,是故昭媛庞氏令乳母不得使二皇子与百里淑容相见。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永昌十年季春,傅夫人请帝旨晋婉容华白氏为婉婕妤,叶容华为婕妤,谢宝林为嫔,令三人共主今届选秀事宜。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永昌十年孟秋,秀女各有所晋,其中资政殿大学士梁有道之女殿选表现出色,颇得上意,晋宝林。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永昌十一年孟春,帝频幸梁宝林,晋嫔位,令宠妃丽婕妤顾氏醋海生波,于梁嫔侍寝日至紫宸觐帝,得帝宠幸而致梁嫔独守写琅一夜,隔日梁嫔见之出语相讥,丽婕妤逾矩罚其杖责,后遭傅夫人训诫小惩。
              月中,婉婕妤得孕,晋贵嫔。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永昌十一年仲春,卫夫人、百里淑容、乔宝林合办花朝节姐妹“赏红会”,邀阖宫妃嫔与会。丽容华因与乔氏不合,称病推辞。赏红会上,卫夫人、百里淑容、乔宝林兴起,戏仿宫外女子义结金兰。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永昌十一年季春,金吾卫截获内宫暗通逆韩余孽私信,经查乃乔宝林所为,帝震怒,杖毙乔氏。婉贵嫔、惠容华等谏言卫夫人、百里淑容与乔氏交好,为证人视听还予清白合当细查。帝闻之却怒,直言:以夫人之慧聪竟难辨奸佞耶!夫人抬首对曰:帝且不察况妾乎!帝怒极令押于寒桐,百里淑容见状极力说情,帝余怒未消,言其既念姐妹情深,可同往之。遂令百里淑容同去寒桐思过。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永昌十一年孟夏,乔氏既亡,丽婕妤即愈获宠,帝喜其柔媚,频召幸,一时几成专宠,妃嫔宫人,趋之若鹜。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永昌十一年仲夏,姜国主亲赴苍淮祝节,席间多陈己教女不当之过,言愿领君责罚,但愿陛下念及小女不经世故,从轻发落。帝笑而对曰:姜国忠君之心可鉴,朕与淑容不过家事,端阳佳节,自应家和万事兴。遂命百里淑容出寒桐,参宴。
              月末,百里淑容、丽婕妤往寒桐殿探望卫夫人,得知其已有孕三月,丽婕妤闯紫宸疾禀于帝。帝喜甚,亲接夫人出寒桐,命太医令为其调养。

              





欢迎光临 天下·朱颜纪· (http://txzhuyanji.funbbs.me/) Powered by Discuz! 7.2